领导微智库
全心全意为决策服务
导读
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既是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任务,又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要求,也是改善民生,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
城市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是创新活动的主要策源地。在城镇化的下半场,城市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要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增强群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导向,以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为重点,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宜业宜居、富有特色、充满活力的绿色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是我国最早的一批一线城市,在《中国绿色城市指数TOP50报告》中,四市均在前十之列。
中国绿色城市指数北上广深排名
城市
深圳
上海
北京
广州
排名
2
7
8
10
绿色指数
93.6
90.9
90.8
90.5
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人均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投资额(元)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平方米)
15.4
8.5
16.3
23
空气质量综合指数
3.2
3.9
4.3
4.3
人均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吨)
.2
94.7
87.9
.2
人均能源消费量(吨标准煤)
10.6
4.7
3.4
4.1
人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量(吨)
0.5
0.3
0.5
0.4
环境噪声声效等级(dB)
57.2
54.9
53.7
55.6
每万人拥有公厕量(座)
2.5
2.5
2.5
1
资料来源:《中国绿色城市指数TOP50报告》
北京
以“一微克”行动推动大气污染协同治理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近年来,从打响“蓝天保卫战”到开展“碧水攻坚战”,从普及“光盘行动”到推行“垃圾分类”,北京深入贯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实现“天蓝、水清、土净、地绿”的美丽北京建设目标,作出了重要的努力。“十三五”时期是迄今为止北京市大气污染治理力度最大、成效最显著的五年。空气质量改善获得历史性突破,年全年空气质量优良的天数比年增加了90天。
资料来源:北京市生态环境局
虽然近几年,北京在环境治理上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同时也必须认识到生态环境建设不是一朝一夕,而要久久为功。今年,生态环境建设再次被以大篇幅地写到北京“十四五”规划中。“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动绿色发展,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一微克”行动。
“一微克”行动是一项针对北京大气治理的长期任务。年,在大气污染防治秋冬季攻坚行动部署会上,北京市委书记蔡奇明确提出“PM2.5治理要一个微克一个微克地去抠”,由此以“一微克”行动为主线,综合运用科技+执法+管理等手段,实施大气污染精准治理。“一微克”行动主要聚焦移动污染源、挥发性有机物(VOCs)、扬尘等阵点领域,宇宙般共同努力,推动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链
接
大兴区:创新“三加”机制,聚焦移动源监管
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全区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大兴区生态环境局创新“三加”机制,聚焦移动源监管,持续行动守蓝天。
●源头防治+末端治理,加大过程管控力度:加强源头结构调整,加快推进老旧车淘汰更新,督促油储运销企业实行“一企一策”精细管控措施,切实从源头减少污染物排放。紧盯污染物末端监管,严查进京检查口、重点道路、用车大户、施工工地、机动车检测场五个重点区域,严查重型柴油车、非道路移动机械两个重点监管对象,严处各类超标排放违法行为。
●横向联勤+纵向联处,强化联合监管效率:拓展横向联勤联动,进一步落实“生态环境检测+公安交管处罚”执法模式,密切与城管、交通部门的信息互通,推动移动源联合执法常态化。深入纵向协同联处,持续释放“吹哨报到”机制优势,结合秋冬季污染分布特征及重点区域管控情况,与各属地加强信息共享、沟通会商、协同执法,加快形成全区移动源协同共治体系。
●常态检查+污染应急,提升全天候监管能力:抓好日常常态监管,深化“全时执法”工作模式,落实“人员配备、职责分工、流程管理”等各项管理机制,科学精准高效开展移动源日常执法检查工作。强化污染应急响应,制定完善监管应急预案,成立进京口检查组、进京口办证组(24小时)、入户组、工地组、遥测组、检测场巡查组、内勤组7个应急监管小组,根据空气污染程度,启动执行空气污染相应响应机制,确保重污染应急取得“削峰降速”实效。
延庆区:城管执法“四轮驱动”,持续深化“一微克行动”
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全区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大兴区生态环境局创新“三加”机制,聚焦移动源监管,持续行动守蓝天。
●宣传引导造氛围:通过设置宣传站、送法上门、发放宣传材料、现场讲解等方式,引导商户、施工工地、社区居民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一微克行动”,主动开展自我监督、自我管理。
●执法检查不放松:落实工地实名制管控,强化对施工扬尘的执法检查,督促做到“六个百分之百”和“十个必须”,并利用施工工地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实施源头精细管控,做到全覆盖、无遗漏。
●联动管控严态势:积极联合公安、住建、市场监管、属地等部门,采取定时联动和不定时突击检查的形式,加大对施工扬尘、运输车辆泄漏遗撒、露天烧烤、露天焚烧等大气污染类违法行为联合执法检查力度,形成高压态势,严厉打击扬尘类违法行为。
●督查检查保成果:加大督查检查力度、频次,重点对辖区施工工地开展多方位、全覆盖督查,及时协调、督促属地整改各项问题,对已整改问题巩固成果,严防反弹。
资料来源:根据媒体公开报道整理
“十四五”时期北京市深化“一微克”行动
行动
内容
有效控制移动源污染
积极推进运输“公转铁”、车辆“油换电”,大力提升建材等生产材料、商品车、电商快递等大宗物资铁路运输比例。推动公交(通勤)、环卫、出租、渣土以及市内邮政、快递、旅游等车辆基本实现纯电动或氢燃料电池汽车替代。推动存量燃油汽车更新为新能源汽车,到年,全市新能源汽车累计保有量力争达到万辆。优化充换电基础设施布局,加快推进氢能源汽车加氢站规划建设
精准控制生产生活源污染
实施以挥发性有机物(VOCs)为重点的专项治理行动,重点行业新建项目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削减替代。大力推动低(无)VOCs含量原辅材料源头替代,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全面使用。深入开展石油化工、包装印刷等重点行业治理,完善“一厂一策”管理
精细治理扬尘污染
完善施工扬尘智能化视频监管平台,制定各行业施工扬尘管控技术规范,加强对小微工程、市政工程及建筑垃圾消纳(资源化)场所扬尘管控。推行封闭式施工及线性工程分段施工,全市预拌混凝土搅拌站实现全密闭生产。推广标准化、可重复使用的高效扬尘治理设施和第三方治理模式
系统推动核心区超低排放区建设
推动核心区燃油汽车减量,基本实现公交、环卫、货运、旅游及公务车辆为新能源动力,逐步禁止柴油车辆驶入,打造纯电动或氢燃料电池车辆巡回旅游专线,鼓励存量用车置换为新能源车辆。新建建筑大力推广近零能耗建筑,有条件施工工地探索施行全封闭管理
强化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
积极争取国家开展区域生态环境污染防治立法。大力推动区域能源结构调整,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全力开展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强化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完善联合预警预报和协调联动工作机制。完善跨区域环境保护联合检查、联动执法、环评会商机制,推进机动车异地环境违法信息共享和协同监管
资料来源:北京市“十四五”规划
上海
加快建设开放共享和多彩可及的生态空间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近四十年的努力,上海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比如城市公园绿地建设、环城绿带建设、黄浦江两岸贯通等,但与伦敦、纽约等全球城市相比,生态品质仍是影响上海城市竞争力的短板。面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创造高品质生活需要高品质的生态空间支撑。“十三五”时期,上海市各区各部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上海市“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中各项目标全面完成,环境质量改善等约束性指标提前完成,生态环境保护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
“十四五”期间,上海市将建设与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城在园中、林廊环绕、蓝绿交织”的生态空间,打造一座令人向往的生态之城。重点是优化生态空间格局,完善城乡公园体系,多渠道拓展公共开放生态空间,扩大城乡生态服务供给;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完善环境风险防控体系,确保城市生态环境安全。上海“十四五”规划纲要指出,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在努力增加全市生态资源总量的同时,更加注重生态资源空间布局、生态品质和效益的提升,做到“远处有景、近处有绿”。
资料来源:上海市绿化市容局、上海市规划资源局
从空间布局看。构建区域一体化生态格局,形成“江海交汇、水绿交融、文韵相承”区域生态网络。共保生态源地,共同完善长江口、东海海域、环太湖、环淀山湖、环杭州湾等生态区域的保护,整体提升区域生态环境品质。共建区域生态走廊、绿道,预留嘉宝—沿长江、吴淞江、黄浦江及其上游(含淀山湖)、沿杭州湾四个重要的生态接口,加快构建区域性生态空间网络。引领示范区高质量发展,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聚焦大生态,将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打造成为生态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生态价值新高地。
“双环、九廊、十区”上海市城生态空间结构
双环
例:外环绿带和近郊绿环,锚固城市组团间隔,防止城市蔓延
九廊
例:市域生态走廊,形成风道与动物迁徙通道,成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基底和骨架
十区
例:生态保育区,以大面积的农田集中区为主,是全市基底性生态空间的重要保障
资料来源:上海市绿化市容局、上海市规划资源局
优化主城区“一江、一河、一带”蓝绿生态网络。一江,聚焦黄浦江沿岸生态空间品质提升与效益扩大,加强多维度生态格局培育。一河,注重区域层面生态格局构建,增加生态空间规模,增强滨水绿带连续性。一带,以外环绿带为纽带,联通楔形绿地和生态间隔带,建立中心城与郊区的生态通道,打造环城生态公园带(主城区),真正实现“离城市不远,离自然很近”。
构建三大体系。公园体系,满足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国家公园、郊野公园(区域公园)、城市公园、地区公园、社区公园、微型(口袋)公园为主体,立体绿化为补充,建设多层次城乡公园体系,营造多元化市民休闲游憩空间。森林体系,塑造超大城市韧性生态基底。将森林引入城市,让城市坐落于森林中,构筑市域“两区、一网”城市森林空间体系。湿地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国际视野高起点科学规划湿地保护利用与发展,提升城市韧性,提高生物多样性。
形成两大网络。廊道网络,促进城乡生态空间互联互通,放射状、通畅性的生态廊道网络。绿道网络,搭建生态产品绿色共享空间,通江达海、覆盖全域的绿道网络。
“十四五”部分生态宜居城市建设举措
城市
主要举措
天津
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强化绿色发展的法律和政策保障,坚持用“绿色系数”评价发展成果,建立健全生态型经济体系;加强生态环境风险管控。开展环境风险隐患排查,将生态环境风险防范纳入常态化管理。建设突发环境事故应急响应平台,建立健全跨区域、跨部门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协调机制,完善市、区两级环境应急处置体系,健全综合应急救援体系
重庆
全面推行“生态+”“+生态”发展新模式,推动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升级,构建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绿色技术创新中心和绿色工程研究中心,实施重大绿色技术研发示范工程。积极争取国家绿色发展基金支持
成都
打造“数智环境”,建设以数智中心为核心、以数据与科研为基础的数智系统治理体系,不断提升生态环境科学监管、精准施策水平,着力提高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树立超大城市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先行标杆
杭州
推动资源高效循环利用。持续推进循环经济“工程”和“计划”,加快构建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建立健全环境保护奖惩机制、绿色发展奖补机制,积极发展绿色金融体系,研究构建绿色信用体系,探索绿色资产证券化,深化多元化、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
武汉
加快推进生态经济化,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发展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积极发展绿色金融。编制应对气候变化专项规划,建设碳排放权注册登记中心,加快推进碳排放达峰工作
昆明
统筹实施其他污染防治。实施宁静行动,深化“四减一防”措施(减少社会生活噪声、减缓交通噪声、减少建筑施工噪声、减少工业企业噪声,开展噪声源头预防),降低城市噪声污染
长春
强化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深化节能减排,实施能量系统优化、余热余压利用等节能改造工程,扩大公共机构节能试点示范,推动重点用能单位、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降耗。统筹兼顾冷、热、电、气等“多能流”综合能源,应用能源互联网新技术,促进能源系统整体优化,降低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水平
西安
深入实施全域治水碧水兴城。完成“”主要河湖水系保护治理,强化河湖长制管理,加强水系连通,逐步恢复河湖水生态。加快污水污泥处理设施建设,优化污水处理厂布局,实施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和迁改建工程
南昌
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打造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升级版,推动法治化、标准化建设。建立环境修复与开发建设占补平衡机制,创新生态修复机制。探索建立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资料来源:部分城市“十四五”规划纲要
广州
用最严格的制度体系保护生态环境
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是广州的不懈追求。“十三五”以来,广州市空气质量显著改善,“广州蓝”成为城市新名片。广州市“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了远景目标:美丽广州更有魅力,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格局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基本形成,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形成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国土空间格局,云山珠水、吉祥花城之美惊艳世界。同时“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实施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近几年来,广州市已经下大力度,实行了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法制体系。重新制定《广州市生态环境保护条例》,调整为《广州市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规定》并纳入年正式立法项目。印发《广州市生态环境局关于全面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的实施方案》。制定或修订政府规范性文件2件,部门规范性文件9件。
强化环保规划引领。推动广州市城市环境总体规划、广州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区划、声环境功能区区划纳入“多规合一”平台。组织开展《广州市城市环境总体规划(-年)》年度评估和《广州市环境保护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终期评估。
严明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出台《广州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规定》及配套责任清单,构建具有广州特色的“1+1+N”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体系。出台《关于全面强化各级领导干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进一步压紧压实各级领导干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组织实施《广州市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完善检察、公安机关及生态环境等部门执法信息共享、案件线索移送等协作机制,推动制定统一有效互认的证据收集及固定规则。
资料来源:根据互联网公开资料整理
深化环评和排污许可制改革。有序推进“三线一单”编制和成果运用,编制成果多次得到生态环境部、省生态环境厅高度肯定,有关经验做法在中国环境报等媒体进行宣传。助力复工复产,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开辟抗疫项目环评审批“绿色通道”,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告知承诺制”,加快环评审批办理。印发实施《广州市豁免环境影响评价手续办理的建设项目名录(年版)》,明确89类项目豁免环评手续办理。跟踪服务重大项目审批,完成广州市第六资源热力电厂二期工程及配套设施项目等省市重点项目环评审批。
深圳
构建GEP核算“1+3”体系算清“生态账”
深圳市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的第一个副省级城市。“十三五”时期,深圳举全市之力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在生态制度创新、生态文化建设上下功夫,取得了不俗成绩。尤其在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完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落实最严密法治,形成了一批可复制的先进经验。深圳市“十四五”规划提出,创新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实现路径。构建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体系,逐步推动核算常态化、规范化。实施GEP核算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抓手,目前深圳市已构建GEP核算“1+3”制度体系。
一个统领——GEP核算实施方案统领。今年2月,深圳市生态环境局与统计、发改部门联合出台GEP核算实施方案(试行)。明确了核算方法,要求GEP核算按技术规范统一核算,按统计报表制度统一填报;规范了核算流程,确定每年核算结果于次年7月底前正式发布;理清了部门职责,明确GEP核算责任分工和工作要求。该实施方案是深圳市GEP核算工作制度化运行的总施工图。
一项标准——GEP核算的地方标准。深圳市市场监管局发布技术规范,这项技术规范确立了GEP核算两级指标体系,以及每项指标的技术参数和核算方法。其中一级指标有3项,分别为物质产品、调节服务和文化旅游服务。二级指标16个,包括农林牧渔产品、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净化空气、游休闲服务等等。这个技术规范与联合国统计局的生态系统核算(SEEA-EA)技术指南和国家GEP核算标准相互衔接,是我国首个高度城市化地区的GEP核算技术规范。
一套报表——GEP核算统计报表制度。去年10月,深圳市统计局批准实施了GEP核算统计报表制度(年度)。将余项核算数据分解为生态系统监测、环境与气象监测、社会经济活动与定价、地理信息4类数据,全面规范了数据来源和填报要求,数据来源涉及18个部门,共有48张表单。该报表制度是全国首份正式批准施行的GEP核算统计报表。
一个平台——GEP自动核算平台。去年8月,深圳市率先上线了GEP在线自动核算平台,核算平台设计了部门数据的报送、一键自动计算、任意范围圈图核算、结果展示分析等功能模块,可以实现数据在线填报和核算结果的一键生成,极大提高了核算效率和准确性。这个核算平台是全球首个GEP自动核算平台。
资料来源:根据互联网公开资料整理
-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