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
作者简介
王雷泉教授:年生,上海人,无党派人士,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复旦大学宗教研究所所长、宗教学系主任。中国佛教协会汉语系教材编审委员会咨询委员、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特约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佛学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佛学院客座教授、闽南佛学院客座教授。代表作:《摩诃止观释译》《中国文化辞典·宗教编》《中国思想家传记汇诠》《中国学术名著提要·宗教卷》《禅与西方思想》《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科学》宗教卷、《中国佛教的复兴》。个人研究风格:不尚空谈,不作违心之论,力图以史料和事实表达对中国佛教的反省与前瞻。
本文原载于《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一九九六年第三期。
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
——南怀瑾先生文化史观述略(一)
王雷泉
[内容提要]南怀瑾的文化史观,源于他对人生苦迫性的否定及超越。从其求道经历及著述来看,他始终坚持佛教传统的修证道路,以出尘脱俗的第一义谛作为终极。根据其师袁焕仙“非离真而有妄,实藉妄以诠真”的观点,真与妄、体与用、经与史,皆为一体二面的统一体。故能圆融无碍地出入经史诸子百家,以孔孟之学的王道德政作为治事与立身、立国的中心,而以《战国策》《孙子兵法》等作为权变、应变、拨乱反正的运用之学。因此,了生脱死的佛法,必须落实在现实人生。亦即药山禅师所谓“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无论是出世做宗师,还是入世当英雄,关键皆在于把握时节。南怀瑾认为中国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进入国运转盛的新时期,一切有志者应为国家民族效力,而不要沉湎于仙佛之道。
南怀瑾先生的学问规模和抱负,很难用通常的学术尺度来格量。南先生平时教育弟子的理想人格,扼要的说,就是“敦儒家之品性(孔孟做人处世的方法),做道家之工夫,参佛家之理性和见地。如此才能做一个完整的人,出世成佛,入世则己立立人,而及国家、天下;如此才能为世必不可少之人,能为人必不及之事,庶几此生不虚。”[1]而自撰《狂言十二辞》,则以亦庄亦谐的笔调、可歌可泣的心绪,为世人呈现出一个勘破尘世炎凉的独行者的自画像:
以亦仙亦佛之才
处半鬼半人之世
治不古不今之学
当谈玄实用之间
具侠义宿儒之行
入无赖学者之林
挟王霸纵横之术
居乞士隐沦之位
誉之则尊如菩萨
毁之则贬为蟊贼
书空咄咄悲人我
弭劫无方唤奈何
[2]
“因人论世”与“因世论人”
南怀瑾的文化史观,源于他对人生苦迫性的否定及超越。他常说,人生数十寒暑,孩童老迈过其半,夜眠衰病过其半,真正昭灵自在,知自己所以为生者,攒积时日不过六、七年而已。况在此短暂岁月中,既不知生自何处来,更不知死向何处去,烦忧苦乐,聚扰其心。近如身心性命所自来者,犹未能识,遑言宇宙天地之奥秘,事物穷奇之变化,固常自居于惑乱,迷晦无明而始终于生死之间。如同《易经》最后“未济”卦所示,人生是一个没有结论的过程,永远是有缺憾的。无论是从事出世事业的宗教家和大哲学家,或是从事入世事功的伟人,都跳不出生死的自然规律。正当他历经青年和壮年,脑力和智慧刚好成熟,经验的累积正达高峰的时候,便像苹果一样,红透熟烂,还归虚无。因此,由人创造的历史文化,也就表现为永远是不成熟的。前一代经历过的一切成败悲欢,注定了下一代还得重演一遍。于是人类智慧永远以二、三十年的经验接续下去。“古今中外,累积几千年来的历史与文化,可以说都是青年人扮演主角的成果,中年或老年人担任编辑而写成;它永远都很年轻,并且尚未完全成熟。”[3]
这种不成熟的人生和历史,在于人的心理上永远处于不满现实而又不得不适应现实的矛盾之中。人类的基本问题没有解决,对于历史也就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若从物质文明与人的现实生活言,历史不断地向前推进,必然需要在器物的进步中更求进步;若从宗教性道德观念的立场言,则精神文化又是在“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的哀叹下不断退化。二十世纪是一个动荡的时代,二十世纪的中国,更是在内忧外患中颠沛困顿。生长在东西新旧文化交互排荡撞击中的中国人,思想常陷于进退失据的矛盾混乱之中。无论是不满现实的青少年,还是叹息“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的老前辈,究其实都跳不出循环式的历史悲剧:历史时代的途程在不断地向前推进,而人类在时代的轮转中,却永远不满现状[4]。
如何面对这缺陷、不完满的历史和人生?考诸二千多年前的圣贤,有“因人论世”与“因世论人”两种角度。孔子著述《春秋》,把遭逢历史巨变的过错,责之于当时身在其位,力足以谋国的“贤者”,此谓“因人论世”。释迦的真理则是“因世论人”,认为历史变乱的罪过,是人类与一切众生的共同“业力”所造成。当共同“业力”构成大势所趋的时期,犹如转动速度极快的火轮,谁也无法插手使其停止。老子的“无为”、“因应”观点,也与佛法深悲众生“定业”难移的观点相同而立论。[5]
佛家“因世论人”,以超越世俗的解脱者高度,俯视在三世轮回的业轮中,芸芸众生定业难移,故一切有赖于时节因缘的成熟,把人生问题的解决延长到无限久远的三大阿僧祇劫。儒家“因人论世”,则在一期生命中,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责任感,纵然是知其不可,也要勉而为之。这两种观点,若以第一义谛与世俗谛体用不二的佛家观点来看,表现为“上求菩提、下化众生”的辩证统一,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理由。而具备大仁大勇智慧的人物,所抉择的人生道路不外乎两条:不为英雄,必为圣贤。
南怀瑾将英雄事业称为“人爵”,圣贤事业称为“天爵”。[6]即生完成赫赫事功,名扬千古的便是英雄;而圣贤事业,也许寂寞一生,却能永远赋予人们以身心的安泰。“英雄能够征服天下,不能征服自己,圣贤不想去征服天下,而征服了自己;英雄是将自己的烦恼交给别人去挑起来,圣贤自己挑尽了天下人的烦恼。”[7]英雄是世间凡夫的顶点,而在圣贤事业中,则有儒道佛三教的次第展开。圣贤领导了古今中外历史的趋向,非帝王将相之所能为。故在《景印〈雍正御选语录〉暨〈心灯录〉序》中,一反常人将雍正比为汉景之刻薄的定评,对其振兴禅宗的作为给以相当的好评:“英明如雍正者,孰知于一代事功之外,独以编著禅宗语录而传世未休。于此而知学术为千秋慧命大业,非毕世叱咤风云人士之所可妄自希冀也。”[8]
注:
[1]王启宗:《平凡不平凡》,载《怀师》,繁体年4月第2版,第21页。
[2南怀瑾:《金粟轩纪年诗初集》,繁体年12月版,第-页。
[3][4][5]南怀瑾:《亦新亦旧的一代》,简体年12月版,第8、8、2页。
[6]《孟子?吿子上》:“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
[7]南怀瑾:《论语别裁》,简体年9月版,第74页。
[8]南怀瑾:《中国文化泛言》,简体年12月版,第页。
(待续)
本文不代表本平台观点
相关阅读
汪涌豪教授:颓败线上的悲悯
姜义华:学术的大众化与大众的学术化
刘力红教授:应以何身得度则现何身——忆南老
潘富恩教授:南怀瑾与浙东学派
喻学才:南怀瑾先生诗词意境蠡测(全文版)
9月28日身心修养与家庭教育答问会选录(七)
9月28日身心修养与家庭教育答问会选录(六)
9月28日身心修养与家庭教育答问会选录(五)
9月28日身心修养与家庭教育答问会选录(四)
9月28日身心修养与家庭教育答问会选录(三)
9月28日身心修养与家庭教育答问会选录(二)
9月28日身心修养与家庭教育答问会选录(一)
裴钢院士:《儒释道:东方信仰的三块基石》(完整版)
洪兰教授:《大脑与人生:造命者天,立命者我》(四)
洪兰教授:《大脑与人生:造命者天,立命者我》(三)
洪兰教授:《大脑与人生:造命者天,立命者我》(二)
洪兰教授:《大脑与人生:造命者天,立命者我》(一)
陈凯先院士:中医药在当代的价值与作用(完整版)
丁酉中秋缅怀南怀瑾先生示寂五周年暨诞辰百年
纪念诗三首
陈凯先院士:《中医药在当代的价值与作用——中国传统文化对生命的认知》
洪兰教授演讲:《大脑与人生——造命者天,立命者我》
宗性法师演讲(南怀瑾先生逝世五周年纪念会)
祁和晖教授:南怀瑾大师开放型学理思辨风范(下)
祁和晖教授:南怀瑾大师开放型学理思辨风范(中)
祁和晖教授:南怀瑾大师开放型学理思辨风范(上)
肖仲伟代表苏州市吴江区致辞
肖军代表七都镇致辞
南国熙代表南师家人致辞
陈知庶:在南怀瑾先生逝世五周年纪念活动上的致辞
易智峻:在南怀瑾先生逝世五周年纪念活动上的致辞
郑宇民:在南怀瑾先生逝世五周年纪念活动上的致辞
孔丹:在南怀瑾先生逝世五周年纪念会上的致辞
张连珍:在南怀瑾先生逝世五周年纪念会上的致辞
李光富:在南怀瑾先生逝世五周年纪念活动上的致辞
胡德平:在南怀瑾老师辞世五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
朱清时:在南怀瑾先生逝世五周年纪念会上的致辞
认知生命——第五届太湖国学讲坛暨南怀瑾先生逝世五周年纪念活动简报
纪念袁焕仙先生诞辰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成都举行
四川纪念袁焕仙先生、南怀瑾先生活动简报
喻学才:士之楷模——纪念南怀瑾先生逝世五周年(上)
喻学才:士之楷模——纪念南怀瑾先生逝世五周年(下)
陈佐洱:天香桂子落纷纷——忆南怀瑾老师的爱国情怀(上)
陈佐洱:天香桂子落纷纷——忆南怀瑾老师的爱国情怀(下)
汪道涵、南怀瑾与九二共识
熊光楷:世上苍生架上书——与南怀瑾先生一席谈
郑康:追忆南怀瑾先生
南怀瑾学术研究会
南怀瑾先生的生平、事迹与学术研究
长按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shijuea.com/sjyt/7957.html